據馬新社7月19日報道,這些集裝箱6月被傾倒在馬來西亞柔佛州的丹戎佩勒帕斯港口,里面裝有1864噸電弧爐煙塵(EAFD)。這是鋼鐵生產的一種有害副產品,含有鉛和鉻等有毒元素。
官員們說,這些物質是從羅馬尼亞運進來的,被錯誤地申報為濃縮鋅。
馬來西亞環境和水利部長在馬新社的報告中說,“EAFD是在馬來西亞中轉前往印度尼西亞時被發現的,這是馬來西亞歷史上同類發現中數量大的一次。”
馬來西亞正在將這些廢料送回羅馬尼亞,并要求國際刑警組織進行調查。
全球垃圾傾倒危機
自2018年中國為了清理環境禁止進口塑料垃圾以來,許多國家都在尋找替代垃圾傾倒場,這一舉措給柬埔寨、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國帶來了問題。
為了限制不負責任的垃圾傾銷,去年5月10日,187個國家在遏制塑料廢物危機方面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經過12天、1400名代表的討論,終將廢塑料納入《巴塞爾公約》的管控范圍。該修訂要求“出口國在運輸受污染、混合或不可回收的塑料廢物之前須獲得接收國的同意”。
但實際情況是,這類問題仍未得到完全解決。
在馬來西亞發現的非法貨物EAFD在《巴塞爾公約》中被列為毒廢料,馬來西亞是該公約的簽署國。目前,只有世界上大的塑料生產國之一的美國和海地還沒有批準該協議。
近年來,隨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國開始點名批評垃圾出口國,并將傾倒的垃圾運回原籍港,垃圾傾倒危機引起了全球更多的關注。
去年5月,馬來西亞將450噸塑料垃圾運回原產國,其中包括英國、加拿大、美國、日本和荷蘭。
時任馬來西亞能源、科學、技術、環境和氣候變化部長的楊美盈(Yeo Bee Yin)說,“我們敦促發達國家重新審視它們對塑料垃圾的管理,停止向發展中國家運送垃圾。”
但問題依然存在。據馬新社報道,馬來西亞當局今年已經確認并制止了至少28起非法進口垃圾的行為。
垃圾傾倒升級為外交沖突
去年,由于加拿大未能在后期限前收回數噸垃圾,菲律賓總統羅德里格·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召回了駐渥太華大使。在杜特爾特表示準備就此問題“宣戰”后,加拿大政府終將他們的垃圾遣返回國。
其中許多政府、非營利組織和環保組織都稱贊2019年《巴塞爾公約修正案》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它強調了塑料垃圾的處理問題——這是健康和環境專家非常關注的問題。
大多數類型的塑料都是不可生物降解的,并且非常耐用。根據《巴塞爾公約》網站的說法,這意味著今天制造的塑料產品可能會持續數百年甚至數千年。隨著時間的流逝,某些產品會分解,讓海洋,空氣和食物中增加大量的微塑料。
垃圾產業也導致了無證塑料回收者的增加。去年,馬來西亞當局發現了至少148家沒有執照的回收工廠,這些工廠制造了有毒氣體,污染了當地社區和水源。
《巴塞爾公約》的新修正案將于2021年生效,將僅允許在全球自由交易干凈、均質且易于回收的無鹵聚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