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業用紡織品中,非織造布是重要的原材料。近年來,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張,非織造布無論在技術、產量、質量、功能上都獲得了長足而快速的發展。由于具有特殊的功能結構和高效的生產工藝,非織造布的性價比非常優越,使用范圍不斷在擴大。如今,非織造布廣泛應用在醫療衛生、過濾分離、土工建筑、交通運輸等領域。
近年來,由于持續增長的需求推動,全球非織造布的生產和消費都保持了較高速度的增長。據Smithers Pira發布的報告,2013~2018年,全球非織造布市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7.6%(按價值計為7.5%,按面積計達8.2%)。按地區來看,亞洲是全球非織造布市場增長的領跑者;歐洲和北美分別位列第2和第3位。
從新的數據來看,2019年全球非織造布消費量為1120萬噸,合3070億平方米,價值468億美。從新冠肺炎疫情對非織造布行業的影響來看,基礎的個人防護用品、口罩、其他醫用織物和消毒濕巾的需求顯著增加。嬰兒尿布、嬰兒濕巾、女性衛生用品和成人失禁用品、水和空氣過濾器用非織造布以及農用織物不受影響,它們被視為必需品。其他領域,如建筑、汽車/運輸和相關終端用途的非織造布市場,受到較大的負面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期間,國際紡織材料研發團隊加大了對抗“疫”用品的研發投入。美國德克薩斯理工大學發明的一種用于清除有毒物質的去污擦拭布——FiberTect,其被公布可以用于幫助新型冠狀病毒的清理工作。其三層非織造布結構的中間層是活性炭芯,多孔碳的結構可以截留含有微生物的蒸汽和氣溶膠。并且,該擦拭布質地柔軟,可根據被清潔物體的形狀進行擦拭,幫助做有效清潔。杜邦公司的個人防護服項目TyvekTogether,包括了一種新的TyvekTogether面料——Tyvek 1222A型,具有與杜邦核心產品Tyvek 400類似的屏障性能,并且能通過調整織物懸垂性和手感來優化材料的使用。
在國內市場上,為應對疫情的非常時刻,紡織科技在醫療防護用品、土工材料等領域散發了光芒??山到獾目谡?、消毒濕巾等抗“疫”用品彰顯了我國紡織企業的研發力量,而以下這些產品也入圍了第七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項目的評選。
普通的一次性非織造布口罩不易回收再利用,對環境造成巨大壓力。濟南圣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可降解的高濾效納米纖維膜代替熔噴布,用食品級高透氣量的天然纖維素復合濾紙代替紡粘非織造布,制備的高效防護紙口罩可降解材料占比可達95%以上,大大提升了口罩的環境友好性。
據了解,納米纖維膜過濾元件具有高效低阻低克重優勢,而且口罩沾水后仍能實現細菌及PM2.5顆粒的高效過濾阻隔,使用納米纖維膜后口罩可降解率能夠達到98%以上,更加環保。
新冠肺炎疫情帶動了消毒濕巾等一次性產品消費需求,而絕大多數品類的非織造布材質以滌粘混紡為主,其吸液率較低、貼膚性差、使用后難以降解,也有以棉為材質的水刺非織造布,但在生產過程中往往需要經過脫脂漂白工藝,易殘留有害化學品。
中紡院綠色纖維股份公司開發的綠纖-衛賽爾衛生濕巾以100%綠纖-衛賽爾(萊賽爾纖維)為原料,經水刺法制成非織造布,并浸軋75%的醫用酒精。從紡絲到非織造布的生產過程中均不添加任何有害化學品,產品在自然狀態下可以完全生物降解。與合成纖維相比,綠纖-衛賽爾是來自大自然的綠色纖維,具有更加親膚柔和的質感;與粘膠纖維相比,綠纖-衛賽爾干濕強力出色,制成的非織造布厚實不易破,柔韌不起毛;與棉纖維相比,綠纖-衛賽爾的吸濕透氣性更強,其非織造布可吸收比自身重達3.8倍的液體,高的含液量也使得綠纖-衛賽爾濕巾的殺菌效率更高。
在非織造布領域,對于消費者和生產商來說,可持續性是一個不斷上升的趨勢。東南亞消費者越來越意識到自己的消費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因此,相應地會選擇更多環保產品。企業也在生產過程和品牌打造方面,采取積極行動,以加強環境的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放眼全球市場,菲律賓品牌Hannah使用經認證的100%未漂白和未染色的有機棉,用來生產衛生用品。與此同時,馬來西亞當地的一家初創企業ENYA正在使用不含合成殺蟲劑的有機棉,生產衛生用品。
總部位于德國的Sandler從一開始就將可持續性作為其非織造布業務的重點,該公司生產的水刺非織造布使用了可再生和可循環的原料,其中包括粘膠纖維、棉纖維或PLA。該公司一直在尋找可提高其產品和業務的可持續性的方法,并且正在尋找可替代的原材料,這些原材料能提供更高的可持續性,同時又能保持原有的產品功能和質量。
在擦拭巾領域,業界指出,只有逐步向可持續基材轉變,擦拭巾行業才能生存和蓬勃發展。Aralar將纖維素基材引入可沖散濕巾,并處于領先地位。盡管纖維素的應用對水刺非織造布乃至擦拭巾市場還比較新,但Aralar長期在軟包裝行業使用該材料的經驗幫助他們將其應用于擦拭巾市場。
非織造布行業與整個紡織行業一樣,面臨著節能環保的巨大壓力。目前,眾多國外非織造布生產企業已經從原料端著手,使用更天然、安全的材質改善產品的“環保”屬性。而隨著人們生態環保意識的提升,以及業界對企業社會責任工作的愈發重視,“綠色”“低碳”將成為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